第二届自组装与分子影像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人:张少华  发布时间:2024-06-20   动态浏览次数:10

第二届自组装与分子影像研讨会于2024年6月18日–2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召开,会议邀请了多学科前沿领军专家和著名学者与会并做特邀报告,重点研讨自组装与分子影像的最新进展及学科交叉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交叉学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会议伊始,东南大学生医学院梁高林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布兰迪斯大学徐兵教授进行了题为“Enzyme-Instructed Intercellular Peptide Assemblies”的精彩学术报告。

之后香港科技大学旷怡助理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高远研究员、南开大学杨志谋教授、西湖大学王怀民研究员、同济大学王启刚教授、温州医科大学李星熠教授、四川大学吴冬冬研究员、厦门大学高锦豪教授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乔增莹研究员分别作了会议邀请报告,内容涉及活细胞分析,生物正交前药,具有应用潜力的多肽水凝胶,基于多肽水凝胶的生物医学应用,组装多肽材料,活体成像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引起了与会嘉宾与参会听众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反响。报告会上,学术讨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普遍感到获益良多。



会议邀请报告嘉宾:

徐兵教授,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包括整合酶转化(ET)和自组装(SA),开发分子生物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工程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


高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围绕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策略,探索药物可控递送与精准医疗。迄今为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论文已被引用5300余次,H因子36。


杨志谋教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在多肽自组装和凝胶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10000余次,h因子62。


王怀民研究员,西湖大学理学院独立PI,西湖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兼聘教授,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杭州市级人才计划,共发表原创性论文80余篇,论文引用4000余次(H-index=43)。课题组目前主要开发设计新型生物功能材料,化学生物学工具、活细胞原位标记探针和反应等。


王启刚教授,同济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科委浦江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等。开发系列高效、温和、响应性氧化还原酶催化自由基聚合策略,通过酶促凝胶化结构的筛选优化,实现高活性多酶催化活性水凝胶材料的制备。


李星熠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系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水凝胶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工作,课题组的研究特色是以小分子化合物(小分子药物、多肽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自组装为主要技术和手段,在小分子水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以及生物医疗应用领域开展了系统创新性工作。


吴冬冬研究员,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四川省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和四川大学双百人才项目。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创造和开发了一类新型的功能强大的基于多肽的聚合物材料,该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被众多科研网站和新闻报道和高度评价。目前研究方向是基于多肽的仿生材料、功能材料、纳米器件以及生物纳米技术。


高锦豪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香港青年科学家奖 (2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4),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16)。主要研究方向是影像化学生物学;磁共振造影剂;19F磁共振探针;金属化学生物学;肿瘤诊疗;分子探针。


乔增莹研究员,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任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科院青促会会员。目前研究方向为:多肽聚合物体内自组装行为及其抗肿瘤应用。